
01
不久前,去闺蜜家做客,无意间发现几个小事,虽然非常容易见到,但也是引起不少父母头疼是什么原因之一,忍不住与大伙推荐下——
场景1、
大伙都坐下筹备吃饭,唯独诺诺(闺蜜的女儿)还在客厅看电视,
闺蜜叫了几句,诺诺没理睬。
闺蜜又叫了几句语气能听出来比较严肃,不过孩子还是没反应。
诺诺爸看了看我,然后也催了诺诺几声,诺诺答应了立刻来,但没任何行动。
于是奶奶就带头说,饭还热着呢,让她先看吧,我过会端过去喂她。
大伙笑了笑,没吱声。
场景2、
诺诺每周六下午有两节少儿英语补习课,所以在2点左右的时候,闺蜜会让孩子先复习和预习15-20分钟。
诺诺正在看小猪佩奇,闺蜜就和她商量,这集看完就不可以再看了,大家得遵守承诺,母亲和你一块看看英语书好吧。
诺诺不想,直接粘到了父亲身上撒娇。
诺诺爸就维护了几句,说孩子很不容易有个周末,还上课,一点童年都没,而且一节课都在做游戏,不预习也没事。
奶奶也顺着父亲的话迎合。
但在学习方面,闺蜜没松口,还是硬把孩子拉进来卧室了。
我能感觉到,他们夫妻两个教育理念不同。而且,也察看到:诺诺对于母亲,多是回避的态度,甚至有美味的好玩的都是给父亲和奶奶。
02 容易见到的“难点”
你遇见过这种情况吗?
当你正在一脸严肃地教育孩子,摆事实、讲道理、苦口婆心,你的另一半或者家里的老人,在旁边不断插科打诨,或者同仇敌忾,帮着孩子说话。
几个回合下来,叫你身心俱疲。
在孩子教育问题上,一家人建议有分歧,是一件太正常不过的事情。
过去看过一则调查:“你会由于教育看法不同与另一半产生分歧吗?”
结果,80%以上的爸爸妈妈都曾表示这已经成为困扰夫妻关系的“难点”。
通常来讲,教育孩子时,家人拆台的方法有两种:一种是硬碰硬,遇见问题必须要争个对错;另一种是自己服软,任由孩子去了。
无论是哪一种,对孩子来讲都不是一件好事。
03 相互拆台?
第一种:硬碰硬,必须要争个对错
有个朋友近期跟我诉苦,说夫妻两个人在没孩子的时候,极少吵架,有了孩子之后,一个月吵架的次数,抵得上谈恋爱的那几年。
昨天由于孩子挑食的事情,她又和老公大吵一架。朋友正耐心地劝孩子多吃点蔬菜,老公在旁边来一句:“哪个没个挑食的问题啊,你不也挑食,总逼孩子做什么!”
朋友气的不可以,甚至考虑这日子还需不需要过了,再看看孩子,在旁边吓得大哭。
教育孩子,不怕夫妻双方教育理念不同,怕就怕两个人都笃定自己是对的,然后为了证明自己,当着孩子的面,争得面红耳赤,慢慢的吵出了情绪,上升到人身攻击,这才是最坏的影响。
在孩子眼里,父母没完没了的吵架甚至打架,内心会惶恐不安,甚至感觉都是自己不好,惹得父母吵架生气,从而产生恐惧焦虑、悲伤无助等情绪。
第二种:软碰硬,在孩子面前失去权威
大人管教孩子,最禁忌的是当着孩子面有分歧,常常使双方的教育都失灵,比较容易让孩子钻到空子。
譬如母亲让孩子早点睡觉,爷爷奶奶却不这么想,孩子一闹,就满脸心疼地哄:“不哭啊宝贝,不想睡就不睡。爷爷我陪你看,你母亲管不着!”
如此一来,母亲的权威就遭到了挑战。
任性娇纵就是这么来的。
04爸爸妈妈“结盟”
在心理学上,有一个手表定律。即当一个人只带一块手表时,他可以了解目前是什么时间,但当他携带两块或更多的表在身上时,却很难确定准确的时间,同时也失去了对准确时间把握的信心。
这个定律带给大家的启示是:家人之间只有相互“结盟“,在大是大非上立场一致,孩子才能分清对错,不断成长。
教育分歧是不可防止的,但这并不意味着教不好孩子。
要紧的是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统一战线,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要立场一致,抓大放小
譬如孩子应该培养什么好的习惯、怎么样喂养孩子才是最好的、什么教育问题是底线等等,这类问题一家人要达成协议。
有了大首要条件,教育孩子会少去不少麻烦。
第二,两人的分歧,最后不要直接展示在孩子面前。由于同一个问题,两种说法,比较容易让孩子不知所措。
即便当时的状况,你不赞成另一半的做法,也尽可能不要插手,事后再交流。
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颇有技巧,在老婆教育孩子的时候,他永远坚决的站在老婆的那边。
特朗普老婆曾说:“假如我对孩子们说‘不’,他们会去找我们的父亲:‘父亲,大家能得到这个吗?’特朗普会问:‘你们母亲如何说?’孩子们会告诉他:‘母亲不认可’,特朗普就会告诉孩子们他也不认可。”
一个家庭,假如大家都说了算,就是大家都说了不算。相反,假如夫妻恩爱,彼此尊重,绝不相互拆台,孩子就会慢慢形成成熟的是非观。
所以,爸爸妈妈们,请记住,拆台式婴幼儿教育,千万要不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