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两天,群里有位父母谈起眼下的难点:
女儿今年上小学三年级,比上学期成绩退步不少,于是除去老师布置的作业,她天天还给孩子额外安排了学习任务。
没想到,有天晚上,女儿写着作业忽然发起脾气,
“每天写写写,都要累去世了!我不学了!”
说完趴在桌上哭了起来。
她一时间感到很迷茫,既生气,又担忧孩子的心理健康,不了解是该放松一点,还是就如此“逼”着孩子前进。
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,费尽心力,这份辛苦是切实的。
但在这个过程中,假如“心力”没用在对的地方,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,让他愈加讨不想上学习。
特别是下面这三种做法:
01 打击、否定,浇灭了孩子的自信
孩子对学习感兴趣,可以主动自觉地学习,一个要紧的首要条件是:他对自己有信心,自我价值感较高。
遗憾的是,不少父母不懂这一点,常常由于孩子成绩退步、学习成效不好而责骂孩子。
再加上中国家庭中,有一个非常畸形的现象:
假如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好,那样其他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忽视不计,而一个孩子假如成绩不好,其他的优点都不值一提,父母看他哪儿都不顺眼。
正是在如此一种“偏见”中,成绩差的孩子,时不时要遭到来自己家里长的白眼和否定:“你要考得好,就见鬼了”。
辅导作业时,教了几遍孩子也没懂,父母非常快就会失去耐心,朝孩子大吼大叫:“真是猪脑子”“笨去世了!”
本来孩子在学习上遇见困境、成绩不好,已经非常沮丧了,自信心受损。
假如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还要去否定、打压,他会愈加没自信,甚至否定自我价值,而这将致使孩子日渐失去学习兴趣,在学习上愈加被动、懈怠。
有位母亲曾说过如此一件事:
“昨天女儿把期中考试的卷子拿回家了。分数不高,我想着等吃了晚饭再和她一块剖析错是什么原因。
但在饭间父亲就开始教训她了。内容和大家小时候听到的完全相同。
‘我每天那样早送你去学校,你考这么差,你对的起我吗?’
’将来不给你买衣服了,不带你出去玩了,就在家看书……’
一顿饭一家人都吃的不高兴。
可是,事情是什么原因还是没解决掉。孩子依旧不了解如何才能考好,被威胁过后愈加感觉只有成绩非常重要。这是父女两个不亲密的一个大缘由。”
大部分状况下,孩子成绩不好,学不进来,是由于他遇见了实质的困难,不了解该如何解决。
责骂、威胁,没办法让孩子了解该如何做,还会破坏亲子关系。
这个时候,父母应当给孩子具体的帮忙和支持:
1、和孩子一块找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、想方法攻克疑难题;
2、真诚地伴随和鼓励孩子,耐心等待他的进步;
3、一定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,进步优势,带动孩子对学习的信心。
伴随孩子自信心的提高,也明确了该在什么地方改正和努力,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就会更强。
除此之外,在学习上,孩子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,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比别的人反应慢、悟性差一些,学会同样的常识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。
学校教育的模式没办法照顾到每一类型型的孩子,分数标准、同学之间的比较,会不可防止地损伤这种孩子的自尊心、自信心。
因此,家庭教育就更需要承担起这部分的责任,越是孩子跟不上,就越要了解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,多鼓励孩子,从能做的地方做起,帮助他一点点进步,增强自信。
02 逼太紧,缺少留白的时间
弓箭的弦崩得太紧,会容易断。任何事过犹不及。
这类朴素的道理,到了学习中,父母却都忘了,恨不能用学习填满孩子生活的每分每秒:
天天除去老师布置的作业,还给孩子安排很多额外任务;
周末、假期里,课外班,兴趣班满满当当;
孩子想玩一会儿,立刻就不开心,催促他去学习······
电视剧《小欢喜》里,有句台词非常形象地反映了父母的焦虑心理:
“进不了前一百,就进不了重点高中,进不了重点高中,就进不了重点大学,这辈子就完了。”
如此的话,日常父母常常对孩子说。
学习原本就不是一件轻松开心的事,父母的逼迫、高压,让学习变得愈发沉重,孩子必然会愈加厌恶,逃避学习。
湖北有一个9岁女生,眉毛和睫毛全掉光,头上也有多处秃了。
父母刚开始还以为孩子缺少微量元素,带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孩子得了焦虑症。
只由于母亲为她报了6个培优班,还需要她每次考试需要前三。
重压山大的孩子天天都忙得喘不过气来,焦虑的情绪找不到发泄口。
一次偶然扯掉睫毛后,她发现痛感可以让她开心,就此一发不可救药,培养了一簇一簇拔自己毛发的习惯。
母亲又心疼又自责,后悔不该逼孩子太紧。
在教育中用力过猛,把孩子逼得太紧,孩子承受着巨大重压,心理和精神的弦也是比较容易崩断的,这比“做得不够”对孩子的伤害还要大。
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曾推荐过自己和女儿的一次对话。
她和女儿聊天时说:“你们这代人比大家这代人厉害,可以每天学东西,真棒!”
女儿却说:“大家这代人才羡慕你们这代人,你们太幸福了。”
问为何,女儿回答道:
“你们感受不到大家的痛苦,天天从早上 7 点 10 分要坐到下午 5 点半,晚上写作业还要写到 11 点半,连周6日也被你们占上了。这不是一天,而是 12 年。”
李玫瑾教授最后心想:确实,这人不疯才怪呢!
一个正常的孩子,在学校上6到8个小时,其实已经非常累了,回到家写写作业、预习复习,一天的精力几乎已经达到饱和状况。
再填入过量常识,做学习有关的活动,孩子从生理到心理都是一种排斥的状况,愈加厌恶学习。
当一个孩子的日常只有学习,就像成生活活中只有工作,比较容易产生心理疾病,对现实生活失去期望。
美国儿童教育学者Thomas Armstrong指出:
“爸爸妈妈要防止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,所有些孩子都需要有一些随心所欲玩耍的时间。”
教育需要留白。
天天至少1~2小时自由玩耍时间,对孩子自我的形成、人格的健全尤为重要。
他可以在这期间里广泛地探索、考虑,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地方。
自由的时间里,孩子还可以进步我们的兴趣喜好,譬如看漫画、听音乐、打篮球,这会让他感到放松、快乐,有效纾解负面情绪,维持健康的心理。
保障充足的睡眠、运动时间,也会帮助孩子降低重压,提升注意力和记忆力,让大脑处于健康活跃的状况。
劳逸结合、松弛有度,孩子才能维持持续的学习兴趣,学得更好、更快乐。
03管太多,不会适合放下
伴随孩子年级的升高,特别是进入初中后,他对自由空间和独立自主的需要显著增加。
孩子渴望获得信赖、期望能自己决定我们的事情,感到自己是有力量的、有能力的。
假如父母还不会渐渐放下,依旧在学习上管太多,过度唠叨、控制,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不听话,进而讨不想上学习。
江苏的一位父亲,因上初中二年级的儿子学习成绩下滑紧急,天天晚上常常熬夜打游戏,他一个人又忙着做买卖,没时间管孩子,于是就在儿子房间安装了摄像头,想督促孩子学习。
结果,孩子感觉爸爸的行为侵有我们的隐私权,便向警方报警。
父母担忧孩子放任自己,想让孩子学习好,这份心情可以理解,但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很重要。
打着“爱”的旗号,做的却是过度管教、监督、控制孩子的事情,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心理需要,这份“爱”只能变成伤害,将亲子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。
譬如:重心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,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,有一点不满就唠叨、说教;根据我们的意愿给孩子拟定学习计划,逼着孩子实行。
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能支配自己行为、自己做选择和决定的自由,也正是在这份自由中,才能渐渐进步源于控力。
当孩子失去了自主权,一直处在父母的管束、控制之下,感到不被尊重和信赖,于是便会使用各种方法反抗爸爸妈妈,争取我们的自由空间。
他们或是在学习上懒惰、拖延,消极抵抗;或是和爸爸妈妈正面冲突,争吵不断。
父母管得太多,也容易致使孩子形成依靠心理,缺少责任感,对学习愈加不自觉。
美国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说:
“有效率的学习,没办法在不信赖、恐惧、不关心和胁迫的环境中产生。
爸爸妈妈要努力成为有影响的领导者,这意味着要成为友善、坚定、激励人心和善解人意的人,如此的人需要直接从现实和爱的立场出发,而不是消极的用法权利。”
对于孩子的学习,父母应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打造适合的规矩、拟定学习计划、培养好的学习态度,孩子会自然而然形成自觉性,无需父母多操心。
到了高年级、初中,再渐渐放下,把更多的自主权教交给孩子,让他一个人安排、决定学习上的事情,父母只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即可。
这才是遵循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。
弄反了顺序,小时候不如何管,到了初高中越管越紧,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。
总之,陪孩子学习,父母要做的不是一味监督、逼迫,而是有温度的伴随。平等地和孩子交流、交流,多听听孩子如何想,给他尊重和理解。
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;
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,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实质困难;
给孩子适合的自由空间;
维护好亲子关系、家庭关系。
以上这4点,才是提升孩子学习兴趣和动力的良策。